借助于云原生技术,一个计算系统可以很便捷的从一个环境中迁移至另外一个环境当中,而这在之前几年,几乎还是不可想象的。就这个场景,阿里云举了一个例子:比如像三维家,他们在上海云栖大会上宣布了全站上云的消息,因为他们已经应用了云原生的方式,仅花了三天把全部业务迁到阿里云上。而在迁移之后,三维家现在可以利用云原生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云计算的弹性,三分钟之内就可以创建 100 个神龙节点去应对突发的业务需求,极大提升企业 IT 的灵活性,并且降低了 IT 成本。三维家表示,“阿里云的容器生态系统打造得非常完善,从监控、日志、服务暴露、应用拓扑、伸缩扩容方面能够做的更加灵活;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稳定性交给阿里云,目前没有出现过问题。”
“阿里和蚂蚁有着最大的 Kubernetes 集群,我们对 Kubernetes 上游拓展性、功能性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,我们今年尝试落地Service Mesh,之前大家对 Service Mesh 的疑问是,它能不能应对一个复杂的场景,尤其和传统的微服务体系对接的场景。在阿里巴巴内部要验证这件事情,我们要告诉大家可以做到,而且我们要告诉大家怎么做到,后续会提供解决方案让大家去做这件事情。
第二,大家会思考 Service Mesh 的规模性是不是足够,阿里巴巴其实有巨大规模性的挑战,我们也会解决 Service Mesh 规模性的问题。我们认为阿里巴巴能够使用 Service Mesh,我想世界上 99% 的公司都可以使用 Service Mesh, 而不会遇到它的规模性问题。
第三,Service Mesh 是不是会影响核心链路上的性能问题,会不会影响在核心时刻的性能。我们也会在双 11 这种洪峰流量,对流量要求极高的情况下去验证 Service Mesh,使用 Service Mesh,去打磨 Service Mesh,所有打磨的东西会反馈到上流,让用户、开发者享受到这种红利。
在安全容器领域有几个重要的项目,如 Google 的 gVisor,以及已经属于蚂蚁金服旗下的 Kata 容器项目等,不过和易立的沟通当中,我了解到阿里云容器服务的安全容器所采用的技术并非照搬 Kata 容器技术,而是集成了目前主流的安全容器项目,加以自身的创新而成的。阿里经济体实际上在容器安全方面投入非常大,包括 Kata,还有其他几种技术。他们与蚂蚁金服、阿里的操作系统团队合作一起来提供这样商业化安全容器的实现。这次发布的安全沙箱容器底层技术针对阿里云进行了大量优化,跟 Kata 技术有些类似,但是里面有很多部分不同,性能也做了大量的优化。